不只是设备 联想企业级解决方案体验中心揭幕
——透析外卖补贴大战背后的健康与商业隐痛
往日动辄数十元的餐食,如今只需几元甚至几毛钱即可到手。今年暑期,一场席卷全国的“外卖补贴大战”愈演愈烈。消费者沉浸在“薅羊毛”的短暂狂欢中,却不知不觉陷入了健康危机;商家看似订单如潮,实则利润微薄;骑手在烈日下看似多拿的几个订单,实则已达到工作的极限实则。这场看似“多方共赢”的盛宴,正演变成消费者、商家、骑手共同买单的恶性循环。
急诊室里的“咖啡因中毒”:低价狂欢背后的健康危机
随着“外卖补贴大战”的持续升级,不少年轻白领的午休时光几乎被手机占据,他们紧盯着各种补贴优惠,面对“白菜价”的咖啡、奶茶、冰饮,难以抵挡诱惑。然而,这份“甜蜜的负担”正悄然侵蚀着他们的健康。
7月23日晚,浙江省中医院钱塘院区急诊科接诊了一个25岁的年轻女性。患者面色苍白、手抖心悸,自述当天因抢到三张外卖优惠券,连续饮用两杯冰美式和一杯厚乳拿铁。经检查,其心率高达132次/分,血钾浓度低于正常值,被诊断为咖啡因过量引发的窦性心动过速。
“三杯咖啡总咖啡因含量接近680mg,远超成人每日400mg的安全上限。”急诊科医生孙陟中表示,近期类似病例激增,夜间急诊室常挤满因过量饮用饮品导致心慌、腹泻的年轻人。
数据显示,该院7月日均接诊急性肠胃炎患者超40例,平均年龄不足30岁,超六成病例与“囤单”后过量饮用冰饮或食用高糖高脂外卖有关。
商家与骑手的双重困境:利润被挤压,劳动超负荷
当消费者为“薅羊毛”付出健康代价时,商家与骑手也在补贴大战的硝烟中伤痕累累。
“被平台强制或变相强制要求参与价格补贴,并承担补贴份额,比例在30%至70%之间,少数情况下甚至超过70%;价格补贴活动期间,每笔订单的平均利润率普遍下降,降幅多在10%至30%之间。”这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就外卖业务情况进行调研时,从33家会员企业得到的回复。
除了利润被严重挤压,西贝莜面村、嘉和一品、南城香等餐饮品牌创始人也公开发声,称实体商户还面临经营秩序紊乱、服务质量下滑等多重压力。西贝餐饮集团创始人贾国龙更是直接喊话,希望外卖平台能将定价权还给商家。
嘉和一品创始人兼董事长刘京京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,各平台开展的百亿补贴,最受伤的是商家。刘京京呼吁:“平台不应再裹挟商家参与巨额补贴,不能迫使商家降低底线,那只会劣币驱逐良币,导致食品安全风险越来越大。”
北京南城香餐饮有限公司创始人、董事长汪国玉也坦言:“虽然钱多赚了,我们却高兴不起来。门店太忙,服务人员跟不上,这个不会太长久;产品价格会持续下降,很难恢复到正常价格水平,顾客会认为低价反而是正常了。”
济南骑手小石为抢单,在暴雨中连续骑行16小时,完成了127单配送。“超时扣钱、投诉扣钱,但配送费翻了三倍,不拼不行。”数据显示,外卖大战期间骑手日均工作超14小时,更严峻的是,骑手为赶时间闯红灯、逆行现象频发,安全隐患骤增。
监管重拳出击:约谈、整治与行业规范
针对“外卖补贴大战”愈演愈烈的情况,7月18日,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、美团、京东三家平台企业,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等法律法规规定,严格落实主体责任,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,理性参与竞争,共同构建消费者、商家、外卖骑手和平台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,促进餐饮服务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。
7月22日,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对上述三家平台企业开展行政约谈。要求平台企业限期完成入驻商户资质全面复核,清理“无证”“套证”等违规商户;全面推广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,实现“食安封签”全覆盖;严禁虚构原价、先涨后降等价格欺诈行为;杜绝刷单炒信、虚假评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。
这一系列约谈与整治行动,反映出监管部门对平台经济治理的决心,旨在遏制“内卷式”竞争,推动行业回归理性发展轨道。
破局之路:从低价内卷到品质竞争
监管介入如同按下暂停键,但补贴硝烟未散,其“后遗症”仍在持续,接下来,平台如何差异化竞争?能否真正改进消费者福利?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商道咨询董事、合伙人郎华建议,平台应脱离低价内卷的初级竞争模式,将重心转向商业模式创新,例如在供应链赋能、社区生态营造等方面深耕,真正承担起对中小商家的扶持责任。
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研究所研究员王慧敏则建议,平台应当着眼长期,通过开发运营工具、提升数字化能力,为中小商家提供更具实效的经营支持。
监管重拳与行业倡议的落地,或将推动外卖行业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质量提升”。
外卖补贴大战的硝烟中,没有真正的赢家。未来,平台需在算法优化、食品安全透明度、骑手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。唯有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,才能实现多方共赢,让外卖经济真正服务于民生需求。
□凌 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