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交通信息网被评为交通运输行业优秀政府网站
今年上半年,我国共召回消费品近300万件、召回汽车产品528万辆。跃然眼前的庞大数据,似乎容易引发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担忧。然而,实际上,这恰恰发出了中国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日趋成熟、监管防线持续加固的积极信号。
数据的背后,最鲜明的共性在于——监管的主动出击。消费品召回中超95%的次数和72%的数量源于市场监管部门的调查督促;汽车召回中也有44.3%的车辆由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完成。这有力说明,市场监管部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,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干预,将质量安全隐患扼杀在损害发生之前,召回已成为“未雨绸缪”的关键抓手。同时,召回聚焦高风险领域——儿童用品、电子电器(消费品)以及关乎生命安全的转向、制动系统(汽车),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显著召回量,体现了监管资源精准投放,直指安全核心。
各地不断加大召回力度,累计召回消费品超1亿件、召回汽车近1.2亿辆,标志着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已在中国落地生根、常态运行。召回数量的增长,在相当程度上映射的是监测能力的提升、企业责任意识的增强、监管效能的提高以及消费者维权渠道的畅通。它不应被简单视为“问题清单”,而应被理解为“安全屏障”正在被更严密地编织。
我们应当看到,每一次召回,无论源于企业主动还是监管推动,都是生产者对安全责任的履行,是对潜在风险的一次有力清除。召回数据的显性上升,彰显的是中国在建设质量强国、守护市场秩序、构建更安全消费环境道路上,日益增强的决心与行动力。
□周 南